合睿·鹏团研究|养子女享有怎样的遗产继承权?

作者:郑宝鹏 | 日期:2022/09/01 | 点击:2310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老百姓法律意识不断提升,民商事诉讼案件呈直线上升趋势。在众多的民事案件中,继承案件是其中数量较多的一类案件,且继承案件由于家庭关系的多样性而往往显得更为复杂。
           对于配偶、亲生父母、亲生子女享有法定继承权的规定我们已是耳熟能详,因为继承最原始的形态便是亲属继承、血缘继承。常规形态之外,因组合家庭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加持”,反而在遗产继承方面更容易发生争议,尤其是继子女、养子女同父或母、兄弟姊妹争夺遗产的案件频频出现。上一讲我们分析了继子女享有的继承权问题,那么养子女享有怎样的继承权呢?下面且听鹏团律师继续为您分析如下:
           鹏团律师敲黑板、划重点
           我国《民法典》第1127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一、养子女享有的遗产继承权
           现代社会中,不乏有许多夫妻崇尚“自由”、以“丁克家庭”为荣而不愿意生育子女,当没有生育能力时看到别的家庭其乐融融、安享天伦又羡慕不已;或夫妻双方没有生育能力不能有自己的亲生子女;当身边有亲友、社会福利机构符合条件的儿童可以领养时,想着要么养儿防老、要么给自己的亲生子女找一个能够相扶相携的伴儿,“养子女”就这样来到家庭。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子女不一定能够理解老人当初的苦心,没有“血浓于水”,当老人去世后,则大有“人走茶凉”之意。那么对于养子女而言,到底有没有法定继承权呢?
           结论:收养关系成立的,养子女对养父母的遗产依法享有继承权。
           (一)什么是“养子女”?
           养子女是指养父母或养父、养母通过收养而来的孩子。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养父母与养子女间要有合法的收养关系。
           (二)法律对“收养”的相关规定
           我国《民法典》的规定
           1.被收养人的条件:
           我国《民法典》第1093条  下列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一)丧失父母的孤儿;
           (二)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
           (三)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2.送养人的条件
           我国《民法典》第1094条  下列个人、组织可以作送养人:
           (一)孤儿的监护人;
           (二)儿童福利机构;
           (三)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3.收养人的条件:
           我国《民法典》第1098条  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
           (二)有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
           (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四)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
           (五)年满三十周岁。
            4.收养关系的成立条件:
           我国《民法典》第1105条
           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的,办理登记的民政部门应当在登记前予以公告。
           收养关系当事人愿意签订收养协议的,可以签订收养协议。
           收养关系当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办理收养公证的,应当办理收养公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收养评估。
           (三)未办理收养登记或公证的收养关系是否成立?
           按照学界及实务中的相关定义,对于未办理收养登记或公证的收养关系判断是否成立时,应当判断其是否成立事实收养关系。事实收养指双方当事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未办收养公证或登记手续,便公开以养父母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行为。
           我国《收养法》自1992年4月1日起施行,2021年1月1日起废止。对于《收养法》施行前形成的收养关系,由于过去没有收养的专门法律,没有规定收养关系成立要履行何种法律手续。为了维护收养当事人的利益,促进家庭稳定、和睦,对于施行前形成的下列收养关系应予承认:1.对于依照当时有关规定办理了收养公证或户籍登记手续的收养关系,承认其合法有效;2.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规定:“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因此,对于在《收养法》施行前,符合收养的实质要件, 但缺少形式要件的收养关系是予以保护的。
           二、养子女未尽到赡养义务的,是否仍享有继承权?
           结论:依法享有继承权的养子女其继承权虽然不因其是“养子女”而区别对待,但是在具体继承的过程中会考虑“赡养”的情况而对继承份额有所差别。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养子女同婚生子女一样,继承权的有无与是否尽到赡养义务相关,但是若存在下述情形的,可在继承发生时对其少分或不分遗产:
           我国《民法典》的规定
           1.我国《民法典》第1130条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2.我国《民法典》第1125条  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三)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
           (四)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
           (五)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
           继承人有前款第三项至第五项行为,确有悔改表现,被继承人表示宽恕或者事后在遗嘱中将其列为继承人的,该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
           鹏团律师特别提醒:法律对于“养子女”与“亲生子女”没有做任何区别对待,养父母在养子女关系形成时对于这一段收养关系的存续也无不寄予殷切期盼,所以养子女们更不应该“妄自菲薄”,应当更好地履行对养父母的赡养义务,方能不负法律和父母的期待。
           三、养子女对其亲生父母所享有的继承权问题
           (一)养子女在继承了养父母的遗产后,是否还有权继承其亲生父母的遗产?
           原则:不可以。
           我国《民法典》的规定
           我国《民法典》第1111条
           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
           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例外:特殊情况下可以。
           司法解释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第10条
            被收养人对养父母尽了赡养义务,同时又对生父母扶养较多的,除可以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继承养父母的遗产外,还可以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分得生父母适当的遗产。  
           (二)在收养关系解除后,被收养人是否有权继承生父母的遗产?
    未成年子女对亲生父母的遗产享有继承权;成年子女视被收养人与亲生父母的关系恢复情况而定。
           我国《民法典》的规定
           我国《民法典》第1117条
           收养关系解除后,养子女与养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行恢复。但是,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恢复,可以协商确定。
           鹏团律师释法:在收养关系解除后,被收养人还是未成年人的,那么被收养人当然的作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有权继承生父母的遗产;被收养人成年的,收养关系解除后,成年子女与生父母需协商确定是否恢复权利义务关系,只有恢复权利义务关系的,成年子女才可以作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继承生父母的遗产。

联系合睿

兰州市城关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飞雁街116号陇星大厦1号楼14层

电话:0931-8266059,8266315

邮箱:heruilvshishiwusuo@foxmail.com

关注我们

微信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18 HERHUILAWY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甘肃合睿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陇ICP备19003455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734号

甘肃有众科技提供技术支持